Yasir Dewan
战略和商业策略教授 | 巴黎HEC商学院
丑闻有利于社会发展吗?通常,人们倾向于将丑闻视为媒体炒作或八卦新闻而嗤之以鼻;但新的研究表明,丑闻可能是监管机构挑战大人物或大型企业权威的有效途径;如果没有丑闻,他们可能会因位高权重而逍遥法外。
图文来源 | 文章来自Knowledge@HEC,
及网络内容整理,版权皆归原作者所有
“MeToo”运动、杰弗里·爱泼斯坦(Jeffrey Epstein)、“巴拿马文件”……这些行事高调的电影大亨、明星和金融家们因性行为不检点被诉至法庭;政客甚至是国家领导人,也因财务违规而纷纷落马。比如在2017年爆出的一起惊天大案中,时任巴基斯坦总理的纳瓦兹·谢里夫(Nawaz Sharif)就被褫夺了终身担任公职的资格……近年来,一位位大人物因丑闻缠身而纷纷落马。
虽然深陷丑闻的个人最能吸引热度,但企业丑闻背后隐藏的违法行为会造成更大危害,也波及很多人的生活,损害了商业领域,甚至整个经济。次贷危机就是最近才出现但影响范围广泛的一个例子。然而,若没有丑闻刮起的这股旋风,许多大型企业和业界大佬们可能仍是无法撼动的。基于这一点,我和我的合著者试图阐明,位高权重者在哪些条件下,可能会因不当行为而遭受惩罚。
大人物的特权
地位高的个人和组织通常很有权势,他们早就打造了神通广大的人脉网络,并赢得了社会的信任和尊重。这些因素往往使得监管机构很难就针对他们的指控展开调查,更不用说将其绳之以法了。鉴于此,位高权重者即便是涉嫌了违法违规行为,也能全身而退;而人微言轻的小人物和小企业在违规操作后,基本上都很难逃脱严厉的惩罚。
地位高的人物和企业即便是涉嫌了违法违规行为,也能全身而退。那么,在何种情况下,这些身居高位的不法之徒才会受到制裁呢?
在丑闻面前,特权不值一提
那么在何种情况下,这些身居高位的不法之徒才会受到制裁呢?在针对企业不法行为的研究中,我们观察了那些被指控涉嫌违反证券法而面临证券交易委员会强制执行风险和集体诉讼的企业,并调研了2006年至2011年期间发生的两大商业丑闻:股票期权倒签丑闻和次贷丑闻。在此期间,证券交易委员会对涉嫌存在欺诈行为的14%的公司依法采取了强制措施。
△ 图片来源:Harvey Weinstein at the 67th Annual Peabody Awards Luncheon,
Astoria Hotel in New York
我们的推论是,正是由于丑闻,有声望的企业才更有可能因违法行为,受到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惩罚;因为只有在此时此刻,他们的影响力才会降低。具体而言,丑闻激活了以下三个条件,令有权有势的违法者更有可能被绳之以法:
1. 丑闻促使人们从各种不同的来源,搜集违法行为的证据(在涉及高声望企业的案件中,证据不足的问题屡见不鲜);
2. 丑闻使公开的指责变得更加容易;公众愤怒意味着确定罪的标准降低了(对于有声望的企业而言,定罪门槛通常很高);
3. 被告的人脉将成为无用的摆设,因为人们会担心自己也被卷入丑闻难以脱身(当高声望企业遇到麻烦时,其构建的人脉网络往往会出手相助)
清理不法之徒的机会
因此,我们的主要发现是,丑闻爆出后,地位与声望将成为不利因素;地位越高,风险越高,随之而来的将是媒体的口诛笔伐和公众对依法制裁的强烈呼吁,这就增加了政府采取执法行动的可能性。如果地位声望高的公司所实施的不法行为被曝为丑闻,他们极有可能会受到更严厉的制裁;但若其违规违法行为没有形成丑闻事件,那么因欺诈而遭受惩罚的可能性往往较小。
丑闻为监管机构提供了机会能以调查有影响力的企业。
因此,依我们之见,丑闻不只是小道消息或推特上博人眼球的最新热搜话题,它们其实可为监管机构提供机会能以调查那些有影响力的企业。丑闻的力量不容小觑,又蕴藏着宝贵的机遇,其最终结果是对社会有利的,可以帮助监管机构捉到那条搅浑一潭清水的“大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