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Paul Larçon
巴黎HEC商学院前院长、国际战略学教授,名誉教授
▐ 背景介绍
关于拉尔松(Jean-Paul Larçon)
-
1946年 - 生于法国,毕业于巴黎HEC商学院与哈佛大学。
-
1982至1989年间 - 担任巴黎HEC商学院院长,并创建了欧洲管理学院共同体(现为CEMS全球联盟);
-
2006年 - 被授予ESADE荣誉校友称号,及被授予骑士勋章;
-
1989年至2009年间 - 在中欧、中东、北非、俄罗斯、中亚和中国开展了多项管理培训活动,曾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sade、圣彼得堡国立大学GSOM、卑尔根国家卫生研究院和波兰WUT商学院任客座教授。
拉尔松的研究和教学聚焦新兴市场的国际战略和跨国公司,长期研究中国国际贸易与中国跨国企业,著有《“一带一路”:当中国和欧洲邂逅在波罗的海》《中国跨国企业研究》等。
作 者 | 严政皓 毛予菲
来源 | 环球人物网-《环球人物》杂志
汇 编 | FHCY
“新年快乐!”采访视频刚接通,让-保罗·拉尔松就喜气洋洋地向《环球人物》记者问好。
这位年过古稀的老教授很精神,保留了法国人特有的浪漫与热情。联系上拉尔松时,他正在法国马赛一家博物馆参观。记者表明来意后,他欣然接受采访邀请,还不忘“安利”家乡的博物馆:“有机会你一定要来看看。”
拉尔松出生于法国的一个工程师世家,但没继承父母的职业,而是选择进入商学院。1968年,22岁的拉尔松毕业于法国最知名的商学院——巴黎HEC商学院,后赴美国哈佛大学学习。毕业后,拉尔松开启了学术研究生涯,先后成为巴黎政治学院、清华大学、华沙理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客座教授,还曾任巴黎HEC商学院院长。
拉尔松与中国的缘分开启于上世纪80年代。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后,他开始将目光投向中国。“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就认为她会取得成功,中欧未来的合作无论对于高校还是企业而言,都将是重大利好。”
此后40多年,拉尔松多次访问中国,在北京的八达岭长城、上海的外滩、成都的都江堰留下了足迹。拉尔松说:“我喜欢历史和旅行,这也是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便深深吸引着我的原因。”
数十年间,他对中国的研究从未中断。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再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拉尔松见证了中国的日新月异,他以经济学教授的视角观察着中国企业与中欧合作。这些年,拉尔松和其学术团队出版了几本在业界颇具影响力的书,在《中国跨国企业研究》《“一带一路”:当中国和欧洲邂逅在波罗的海》和《新丝绸之路:机遇与挑战》中,他分析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带给全球的影响。在拉尔松看来,“中欧之间的合作,正引领着全球的贸易与投资”。
担任巴黎HEC商学院院长期间,拉尔松架起了中法教育沟通的桥梁。在对中国的多次访问中,他带领团队与清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中国高校签署了多项交流合作协议。他说,自己也从中学到很多,“我很感谢中国,中国人‘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激情深深感染了我”。
左图:拉尔松的著作《“一带一路”:当中国和欧洲邂逅在波罗的海》
右图:2015年,拉尔松(中)访问中国时,与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合影
Jean-Paul Larçon
“为中欧之间提供更直接的对话机会”
今年(采访年为2024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第十一年。您认为,该倡议为中国乃至世界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环球人物》
拉尔松: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毫无疑问促进了中国和其他共建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从统计数据来看,自2013年至2022年,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货物贸易总额从1.6万亿美元(约合11.4万亿元人民币)升至近2.9万亿美元(约合20.8万亿元人民币)。
以非洲国家埃塞俄比亚为例。埃塞俄比亚是非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人口约1亿。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埃塞俄比亚与中国在交通和能源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2016年,亚的斯亚贝巴—吉布提铁路正式通车,这条铁路改善了埃塞俄比亚的交通与物流条件,帮助其进一步实现国际化。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欧物流业也发展迅速,我们开通了意义非凡的中欧班列。过去,中国的货物要经过漫长的运输才能到达欧洲。如今,中欧班列成为更物美价廉的选择。这些只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合作项目的一小部分,但它们对中国和其他国家来说都极为重要。
△ 2016年9月28日,中国技术人员检查在修建中的亚的斯亚贝巴至吉布提的铁路轨道
您曾多次高度评价中法关系与中欧关系。您认为,中法合作和中欧合作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中法合作和中欧合作提供了怎样的机会?——《环球人物》
拉尔松:法国是第一个和中国正式建交的西方大国,这是戴高乐将军做出的明智决定,是一件让法国人感到自豪的事情。戴高乐当时认为,中国是一个大国,并将成为一个强国。作为一名经济学教授,我对这段历史认识并不深刻。但这么多年来,我从未看到中法两国之间发生什么巨大的危机或冲突。相反,我看到两个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不断交流,这离不开两国政府做出的巨大努力。
在经贸领域,中法合作在航空、重金属等行业取得了耀眼的成果。我记得,多年前到中国天津的一个工厂参观,每一个在场的法国人都很高兴能与中国企业合作。如今,许多中国企业都已深入法国市场。我的德国学生曾围绕“小米公司在法国市场的表现”写了篇论文。他分析,小米在法国市场的优异表现,源自一些专门服务于法国市场的创新举措。
未来,中法合作可能体现在以下领域:服务、数字、医疗和环境保护。这些热门领域,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两国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并进一步扩大了开放。我了解到,现在中国和大部分欧洲国家都正在开展着非常高效的双边合作。不过中国和欧盟之间的合作要略逊一筹。欧盟中有近30个国家在教育等领域自行发展,并不由欧盟统一协调。再加上欧盟体系并不垂直,使得中欧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变得复杂。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中欧之间提供了更直接的对话机会,为中欧合作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中国企业的表现说明它们有能力超越。
您长期研究中国企业,曾提到“在中国改革开放前期,很多中国企业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发展模式”,但如今,中国企业已经探索出适合自己的中国道路。——《环球人物》
拉尔松: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中国企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们的快速成长带动了国内外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积累了大量的物质和非物质财富,让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中国企业如何做得更好?我认为,其中一个重点在于抓住国际市场。诚然,一些来自发达国家的大型企业已经占据了国际市场的大部分份额。但我认为,中国企业现有的表现说明,它们有能力超越。
在欧洲的中国企业不少,我对其中一部分进行过长期的观察与研究。其实,欧洲消费者不太在乎一家企业究竟来自哪个国家,中国企业也好,美国企业也好,都不影响我们做消费选择。选择与否的关键因素在于产品本身,还有这家企业是否真正支持当地发展。我看到,很多中国企业积极与当地政府合作,对当地生态保护、社会福利作出自己的贡献。当然,这些举措也将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地了解欧洲文化与商业环境,从而进一步融入当地市场。
此前您提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是廉价劳动力”,如今中国企业又有怎样的优势?——《环球人物》
拉尔松:我认为中国企业有四大全新的优势。
首先,中国企业有巨大的生产力,正是在批量生产中,边际效益递增,产品单价降低,这使其更具竞争力。其次,中国的企业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许多企业领导重视创新,他们敢于在新领域、新方向上进行投资,同时也创造了很多新的发展模式。第三,中国许多大型企业具有极高的组织运行效率。这不是说这些公司有大量的劳动力,也不是说这里的员工每天24小时都在上班,而是说它们采取了优良的组织模式,大规模地投资自动化和机械化生产,向现代化稳步推进。最后,正是因为坚持创新与高效,许多中国企业在保证巨大生产力的同时,其产品质量也常常优于外国企业。它们的发展与扩张让许多外国企业感到不安,但这也催生了积极的竞争环境。
中国企业想要进一步走出去,面临着怎样的挑战?——《环球人物》
拉尔松:对全世界而言,中国进一步融入国际市场绝对是一个好消息。这也是世界和平与经济繁荣的体现。但在我们如今所处的时代,国际局势愈发紧张,一些国家出现保护主义倾向,比如美国,这和世界贸易组织所倡导的理念完全相悖。另一个挑战来自如何均衡发展。总体而言,2023年末到2024年初,中国投资在欧洲的受欢迎程度又到了一个小高峰。但在高科技等领域,中国企业在欧洲的发展频频受阻。
Jean-Paul Larçon
“中国学生太刻苦了”
您曾多次带团访问中国,可以谈谈对中国的印象吗?——《环球人物》
拉尔松:上世纪80年代我第一次去中国时,可以说对这个国家一无所知。很幸运的是,我没有仅仅靠阅读和中国相关的书,或从政府叙事中获得信息,而是亲自来探索、发现这里。我对中国的了解几乎都围绕教育和商业,这确实有限,也许我看到的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中国。但即便是在这些有限的领域,我也很有收获。我认识了许多工程师、企业家和官员,他们都非常友好。我很信任中国人做出的决定,他们十分可靠。
我有幸在中国大学授课,在清华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开设过我所熟悉的公司管理课程。我和中国同事们在学校的食堂里一起吃饭、交流,聊学术和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建立了双向的信任,这是一种很宝贵的友谊。
我没有特地统计过一共去了多少次中国。在数不清的访问中,我见证了中国经济的腾飞。40多年前,我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当时还称“学院”)的一间教室里上课时,瞥到窗外的景象,那里只有一个小公园与无数狭长小道。前几年我再去那里,教学楼窗外的景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座高楼鳞次栉比。
您有很多中国学生,他们给您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环球人物》
拉尔松:法国学生很多时候比较叛逆,所以面对中国学生时我常常感到惊讶,他们太刻苦了。中国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学习很认真,很尊重老师,和中国学生一起研究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这些学生的视角也很新奇,他们的思想并不陈旧,总能提出新的见解。很多时候,我们老师也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知识。
在走进中国、研究中国企业的过程中,您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国家?——《环球人物》
拉尔松: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是其多样性。比如中餐,每个省市的菜式都有区别,有的地方菜很辣,有的很清淡,有的地方特别爱吃小龙虾,这很神奇。在巴黎埃菲尔铁塔边有一家中国餐厅,窗外的景色非常好,食物也很美味。后来我听说,这家餐厅要推出专门的粤菜和粤语向导,我觉得这是个好主意。这也进一步体现了中国美食与地域的多样性。
中国文化有极强的包容性。中国人很尊重外国人,也很愿意同来自世界各国的人交朋友。在巴黎的一场展览上,我品尝到了一种用茅台和橘汁调制而成的鸡尾酒。这何尝不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呢?
事实上,在中法、中欧的交往合作中,文化交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有了文化交流,两种文明才能实现互联互通,这是相互理解、相互认同、共同发展的基础。我举个例子,法国南部有个主要从事太阳能研究的科研机构。在那里,不同国家的科学家跨越了文化差异,合作展开研究,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文化交流的核心不在于改变彼此,而在于互相理解、互相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