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之间的嫉妒现象会影响公司的业绩。在Tomasz Obloj和Todd Zenger开展的研究中,他们调查了促使人们在工作中与他人进行比较的因素以及这种现象对公司的影响。他们发现,嫉妒身边的人会导致自身效率下滑。
Tomasz Obloj
巴黎HEC商学院 战略和经营策略教授
作为人类,我们会经常将自己与同龄人和身边的人进行比较。但是,这种社会比较的自然天性会如何影响人们在工作中的行为呢? Tomasz Obloj说道:“现今,企业越来越重视增加工作环境的透明度。这种做法能带来诸多好处,其一便是就是减少歧视。然而,透明度的增加也可能导致员工相互嫉妒,对生产力产生不利影响。”
- 工作中的利己比较
Obloj和Zenger希望搞清楚哪些因素会增加工作场所的社会比较,以及这种现象会如何影响公司业绩。工作场所透明化可以减少歧视,营造更为公平的工作环境,但也会导致同事之间互相攀比。
“人们倾向于把自己和身边的人进行比较。”Obloj解释道,“这里的‘身边’既可以指位置接近(在同一个办公室工作的职员),也可以指职位接近(企业中同一部门的员工)或关系接近(朋友或同事),”他还说,“当我们把其他人作为自己的比较对象时,会判定他们的境况与我们相比孰好孰坏。境况较差的比较对象可能会引起我们的同情,而境况较好的人则往往会引起我们的嫉妒。”
“工作场所透明化可以减少歧视,营造更为公平的工作环境,但也会导致同事之间互相攀比。”
- 在社会比较范畴研究嫉妒现象
企业内部存在着复杂又难以厘清的微观行为机制。员工会因其他人业绩更好而产生嫉妒心理,但如果对方的出众业绩仅仅是工作加倍努力的结果,又当如何呢?“我们利用一家零售银行的数据进行了实证调查,该银行在各个分行之间企业了一场竞赛,各个分行被分成了不同的小组,各小组的奖项数量均不同,为1到4个不等。
如果某分行恰巧被分配到了奖项较多的小组,那么得到奖项的几率也就越高。”小组的划分与技能或特长无关,这意味着,在员工身上观察到任何嫉妒或同情心理只可能源自社会比较。
- 对嫉妒现象相关数据进行分类和分析
在分析得到的数据时,Obloj使用了一种功能性模型,方便他能够精准找出嫉妒的对象。“银行提供的数据建立了一个绝佳的准实验环境,”Obloj说道。借助银行提供的数据,Obloj将该银行提供的与各分行相关的所有大数据汇集起来,结合员工访谈、电子邮件和公司备忘录中的详细信息,利用“内部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分析。“这一过程使我了解到企业内部的动向,便于我解读相关数据。”他解释道。
他还提出:“在这家银行内部,我们发现社会比较现象有上升苗头,员工会更加关注处境更好的个体。他们更关注自己嫉妒的对象,却并没有表现出同情心理。我们还发现,如果员工与其嫉妒对象之间的距离更加接近(职位相近、关系亲近或位置接近),个体会丧失工作的动力,表现出消极怠工的态度。”
从策略角度来看,Obloj总结道:“企业可以利用各种手段来减少我们观察到的这种社会比较现象,避免对企业造成危害。企业可以做出结构调整,整饬工作风气,避免相互接近的人产生嫉妒心理。”
本文依据:
对Tomasz Obloj的采访内容编写,采访主题为Tomasz Obloj与Todd Zenger合作编撰的论文Organization Design, Proximity, and Productivity Responses to Upward Social Comparison(《Organization Science》,201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