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Eric Tan:致那些在HEC奋斗的日子

Eric Tan | HEC 2019届校友
现就职于管理咨询公司

就读巴黎HEC商学院,会有哪些收获?想做管理咨询,该如何叩启MBB的大门?

毕业于巴黎HEC商学院的Eric Tan,深情回顾分享他的法兰西岁月和咨询求职经验,快看过来吧!

 

图文来源 | 内容来自Dream Catcher高阶梦成 (WeChat ID: gaojiemengcheng),
转载已获得授权;图片来自原文及HEC官网 

 

Alumni@HEC

很多时候,只要一坐下来,思绪一静下来,那些在法国的日子就会于不经意间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其实倒也说不出来是具体在怀念什么,都是些微小复杂的情绪,不可名状。

我读大三那年,第一次去法国。我通过参加学院的交换项目,在法国东南部的一座小城里度过了半年时光。抬眼就能看到环抱这座城的雪山,阳光明媚;冬天时常下雪,到那时市中心会有一片热闹的圣诞集市。

很多法国商学院的班级都是固定制的(巴黎HEC也是每学期固定班级),基本不能按自己的意愿和计划选课:不仅上什么课是学校给你指派,讲师和同学也是。所以每学期都会有一帮稳定的同学,在学校一起上课,放学后还要黏在一起玩耍。一切都很像回到了高中时代,在国内大学松散惯了的我突然还有些不适。也正是得益于这样的安排,我的交换充满了归属感,也交了很多新朋友。可惜一学期时间太短,离开时我觉得意犹未尽。但一颗种子就此埋在我心中,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回到这个让我拥有很多美好回忆的国度。

△ 交换时期的周末时光
图片来源 | 作者

在北大,我们专业的大部分同学都会选择本科毕业直接参加工作,而当年连两份拿得出手的实习都没有的我,完全谈不上做好了迎接职场挑战的准备。可能是大学前三年日子混得过于心安理得,到临了才觉懊悔不已,进而这种懊悔又演变为极度的不自信。因此我在大四上决定出国留学时,情绪特别低迷,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慌让我只想找一个时间长一些的项目,可以在象牙塔里待得久一点,让从校园到职场的变化来得慢一点,这样就能慢慢适应并主动掌控节奏。本来在之前完全没有了解过法国研究生项目的我,偶然听同学说起巴黎HEC商学院的管理学硕士项目(英文简称MiM,法文GE),算上中间年竟然可以读三年,还在巴黎(后来才知道“大巴黎地区“与“巴黎“的区别),好像看到了一个港湾,便立刻研究起来。

我参考了一些相对权威的院校排名,也浏览了百科知乎,开始逐渐了解欧洲商学院的这套体系。巴黎HEC商学院是法国乃至欧洲大陆商学院中的最高学府,而GE项目(法文全称:Grande École)又是各大法国高商的“关门弟子”项目,历史十分悠久,是在欧洲地区最受雇主认可的主流学历。虽然这个项目在国内的知名度和接受度暂时还不如一些英美的硕士,但我相信随着HEC毕业生回国就业人数的不断增多,这块招牌一定会越来越响!

决心申请HEC后,我就立马完成了语言和GRE考试(GMAT/GRE二选一,但GMAT更主流),然后开始着手准备用于申请的文书材料和面试。在这一准备过程中,我翻看了很多校友的领英信息,尤其是中国大陆本科背景的校友,发现很多来自理工科、人文社科背景的校友都在两、三年之后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商科人,进入到顶尖投行或咨询机构工作。我惊叹于法国高商的“养成”速度。

GE项目很像是一个MBA项目,不同之处在于它培训的是一群没有过全职工作经验的人。虽然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学习经历已让我涉猎商科领域,但我的会计、金融等商科基础相对薄弱,想着正好以这种效率扎扎实实地“进补”,以期把我本科落下的找补回来。我有在媒体和广告行业的实习经历,在面试HEC时,我也表明希望通过GE项目补齐我在财务和战略管理方面的短板,以胜任管理咨询的工作。这一套逻辑也成功地把我送进了HEC。

△ 巴黎HEC商学院正门
图片来源:Sophie TANG

2017年9月1日的清晨,我的航班在戴高乐机场落地,稀里糊涂地跟着学生会派来接机的大巴前往校园。我们从机场附近的东北部郊区穿过巴黎城,然后到了西南边的郊区,窗外的景色转为农田,九月份大片的玉米地还没被收割完。这时大巴突然停了下来,高耸的HEC牌子映入眼帘。学校所在的市镇名叫“Jouy-en-Josas”,亚马逊的收货地址中城市一栏是有这个选项的,不要错选成“Paris”。虽然学校离巴黎的直线距离只有二十来公里,并不算远,但没有直达的RER,只能算是个清静的读书之地。

△ Jouy-en-Josas小镇
图片来源:Sophie TANG

作为资深学生,我经历过很多次开学典礼,但这一次自己却略显拘束:第一次被要求穿皮鞋着正装,还听着陌生的法语开学致辞。这当然是新奇的体验,却也是未知的冒险。周围的新生们,不论法国学生还是国际学生,都一副斗志昂扬的姿态,家长的脸上也都洋溢着自豪的表情,这场景有些类似北大大一新生开学时。我知道,这是一次重新出发。

前文也提到了HEC的分班方式是学校统一协调,课程计划、老师、同学都是提前安排好的,研一上学期不太有自主选择的余地。也不乏颇具反抗精神的人,去和办公室的老师协调换班换课事宜,但多数人是不能轻易如愿的。这种模式很像高中,开学给你一张课表,照着上就行。但第一年的学业压力却比我想象中要大,记忆中有很多个夜晚我都在学校里的通宵图书馆写作业,然后在回寝室的路上瑟瑟发抖,还能闻到牛粪的“芬芳”——那气味感觉是能和脑子里的知识反应发酵、帮助提高记忆力的。走在回宿舍的小路上感觉甚好,这样的体验从上大学以来就少有了。如此看来,读研究生竟成了我迟来的修行了。学习时最好是一个人,孤独可以静心,但在村里总独行是不推荐的,心境会随着秋景萧瑟越发抑郁。

△ 秋景 —— 徒步下山必经之路
图片来源:作者

一个人在外求学,尤其需要朋友。朋友不仅是你平日里分享快乐忧伤的人,有他们的周末厨房或酒局派对更是缓解冬季抑郁的良药。HEC的国际生群体很多元化:除了约占20%的中国留学生群体外,大部分来自欧洲其他国家(德国、西班牙、意大利最多),也有一些来自亚洲其他国家、非洲、美洲和澳洲的学生。除上课外,通过参加每周四晚在校园里举办的大型派对(Party of the Week,简称PoW),也有机会结识很多来自其他年级、项目的人。刚入学的那几个月,我非常积极地交朋友,这也让初来乍到的我有了更多集体融入感。虽然很多入学时最先认识的同学最后没能成为最好的朋友,但他们的出现让我不至在那些寒冷晦暗的天气里孤独抑郁,我真心感激这一切。

我惊叹于自己在HEC的成长速度,不仅限于专业知识上。因为要对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亲力亲为,我逐渐变得习惯于做规划。我的手机屏幕摔碎过两次,自己在网上买来外屏拆卸安装,从而省了去城里苹果专卖店的路费和时间。我也自剪自染过头发,修理过下水道。我发现自己特别喜欢做饭:从开始被难以下咽的食堂菜系逼到天天煮辛拉面吃,到后来可以从容应付各路食材,在宿舍里搞深夜食堂,甚至自制山寨肯德基。我从刚开始聚会时只能端出一盘白水煮虾,逐渐进化为四菜一汤的大厨级选手。不知从何时起,我发现自己变得比以前更从容、勇敢和坚定,对未来也更笃定。

△ Eric自制山寨肯德基
图片来源:作者

GE项目学制上的灵活性,让我有自主选择的空间。我也感恩HEC,让我有机会重新出发。研一的第二学期,我身边多数同学都选择了Gap一年做实习,用三年时间完成学业。我认为自己准备好了,决心用两年时间取得毕业证。主要原因其实是我拿到了一家令我心仪已久的咨询公司的暑期实习终面,如果顺利通过,则需次年入职。但仅仅是终面资格而已,风险仍然很大。做出这个决定时,我心想,去年的自己应该会对我今天的魄力刮目相看吧!果不其然,我在终面这一轮没能入围,人却已进入毕业年级。这意味着求职机会只剩最后一次。幸好当时的我没有崩溃;生活还是要继续,抱怨和牢骚也得适可而止。学不仅要继续上,还得好好上,取得一个不错的GPA。一边认真上课,一边也要总结失败的经验与教训,为来年的暑期实习和秋招做准备。

△ 教室窗外的野兔
图片来源:作者

重启工作一切顺利。在求职准备的过程中,我发现咨询面试案例分析和我们专业课上学习的案例有很多相似之处,身边也不乏咨询的求职者。所以说,好好上课本身也对提高求职面试能力大有裨益,并无冲突;身边的同学更是练习案例分析的好伙伴:大家在面试技巧上切磋精进,在求职信息上互通有无,如此的求职环境真是再难寻到了。最后,我们的四人学习小组里,除了一个做金融的同学外,其余三人都去到了MBB咨询。从最终的结果看来,HEC确实帮助我实现了来时的职业发展目标。但也只有我自己最清楚,我的所得远不止于此。

△ HEC GE项目2019届年级合影
图片来源:作者

我离开法国已有大半年。每每回忆,我都会怀念那份真挚、充沛、坚忍、畅快的情感。我曾将它付与此地,也将携它伴我同行。

—— 2020年4月16日

 

关于 HEC Grande École项目  

巴黎HEC商学院于1881年亦创Grande École项目(简称GE),极高录取要求 (7%录取率) 使得这个项目被许多中国留学生捧上神坛。